编者按:
翼状胬肉和白内障均为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可同时患病。范围大的翼状胬肉及其切除均会影响角膜的曲率和屈光度,从而对白内障手术人工晶体度数的选择造成影响,因此通常需要在白内障手术前予以切除。那么,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曲率和屈光度如何变化?何时才是白内障手术的最佳时机呢?
前瞻性研究做起来
香港的KaWaiKam医生对31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0.02%丝裂霉素手术的患者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前瞻性观察。在术后的第1、4、12周及18月时,使用Pentacam分别测量2.0mm、3.0mm和4.0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前表面平均曲率、净角膜屈光度(TrueNetPower,TNP)以及总角膜屈光度(TotalCornealRefractivePower,TCRP)作为主要观察指标,角膜后表面平均曲率和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值作为次要观察指标。
胬肉术后一周白内障就可以做了!
结果显示:术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和第18月的角膜前表面平均曲率分别为44.3D、44.3D、44.3D和44.1D。术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和第18月的平局散光值分别为1.1D、1.0D、0.9D和1.0D(图1)。在整个随访周期内,2.0mm、3.0mm、4.0mm直径范围内的平均角膜曲率、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值、TNP和TCRP值无变化(图2)(P均=1)。
图1.术前以及术后1、4、12周及18月的显然验光球镜度数箱线图
图2.术后不同时间,2.0mm、3.0mm、4.0mm直径范围内的TNP(D)及TCRP(D)箱线图
综上: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一周,包括TNP和TCRP的角膜曲率值即达稳定。这一结论为后续的白内障手术最佳时机带来了有力的依据。
原文:
好文!必须点好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