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饮酒历史。近些年来,由于社交需要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我国酒精消费人群增多,据统计已超过5亿人次。
俗话说,小酌怡情。但,过度饮酒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
许多资料表明,酒精对肝脏、肾脏、胃肠道、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都有一定*性,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大量饮酒可引起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细运动能力受损和情绪不稳定,严重时甚至可因呼吸肌麻痹而导致死亡。
长期过量饮酒可引起精神障碍、胃溃疡以及肝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发生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有资料表明食道癌、肝癌发病率的升高似乎也与饮酒有关。
在美国,摄取过量酒精引起的肝脏疾患已成为男性的第四大主要死亡原因。在我国,肝病发生率是美国人的36倍。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酒精中*,占总死亡率的41.3%;致残万人,占总致残率的3%。因此,酒精的*性作用日益危害人们的健康。
尽管大多数人都明白,过量饮酒对身体是有伤害的,但是一到酒桌上,一喝开,就控制不了,经常过度饮酒醉酒,慢慢地、不断地透支身体的健康。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酒”的坊间传言,让大家对酒保持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在谈到“酒文化”的时候,也能有点“专业”的感觉。
1
喝酒脸红的人其实酒量更好?
纯属瞎讲。无论哪一种酒,只要含有酒精,进入人体后的变化都是这样的:酒精(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水。很多人认为喝酒脸红是乙醇导致的,但其实乙醛才是罪魁祸首。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而脸部毛细血管扩张才是脸红的真正原因。所以喝酒脸红的人意味着体内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能迅速的将乙醇转化为乙醛。除此之外,不能忽视的还有另外一种酶——乙醛脱氢酶,它能将有*害作用的乙醛转化为乙酸。而喝酒脸红的人就是因为只有乙醇脱氢酶,缺乏乙醛脱氢酶,所以导致体内乙醛代谢缓慢而不断累积。因此喝酒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会脸红,一般持续1~2个小时后会慢慢缓解,所以喝酒会脸红是一种酒精代谢的表现,并不能作为衡量酒量的标准。(所以下次再有人说脸红能喝酒,请直接怼回去)并且喝酒脸红非但不代表某个人能喝,还更容易骨折!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发表研究指出,因喝酒脸红的人分解乙醛的能力低,乙醛在体内积累会产生活性氧,当活性氧压力大时,可能影响骨头的新陈代谢,使骨密度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从而大腿骨折的几率高出一般人2.48倍!
喝酒不脸红的人也要小心喝出股骨头坏死。酒精的摄入,会导致脂类代谢出现问题,对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会造成影响,从而诱发股骨头坏死。病程发展到中后期,会出现股骨头剧烈疼痛、塌陷等现象,严重时会直接导致残疾。临床研究证明,如果每天饮白酒半斤以上,连续五年,股骨头坏死发病率高于正常人3倍,如果每天饮白酒一斤以上,连续两年就有患上股骨头坏死的风险。
2
冬天喝酒暖胃还扛寒?
只是暂时的。到了冬天很多人更是找到了喝酒的理由——喝酒能暖身啊,其实这个喝酒的理由并不成立。摄入酒精之后确实能让血管舒张,促进血液循环,甚至让人微微发汗,增加身体散热。但散热带来的温暖只是暂时的,如果不通过活动、加衣等措施持续保暖,会导致热量散失过多,反而比之前更冷。而且在喝酒带来的热散去后,皮肤上的神经受体收到了寒冷信号,向大脑发送危险预警,会触发「血管收缩」反应,导致肢端血流减少,也容易手脚冰凉(如果长期吸烟,也容易因为微血管的血流受阻而觉得冷)。
3
酒只要不多喝,就还挺养生的?
别骗自己了。靠红酒预防心血管疾病,可能被撑死。红葡萄酒含有高水平的天然植物化学物质——白藜芦醇,这种化学物质具有抗氧化特性,可以保护动脉血管壁。于是喝红葡萄酒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说法就此诞生了。其实关于白藜芦醇的研究结果并不具有一致性:有研究说有用,也有研究说没用。而且,研究用的都是经过提纯的白藜芦醇化合物,红酒里面的白藜芦醇含量就更少了。想通过喝红酒来预防心脏病,那得一口气喝下几百瓶。靠酒助眠,可能会睡的更差。有朋友习惯睡前喝杯小酒,希望能够助眠,但实际上,酒精会让人更加兴奋,反而更难入睡。而且酒精的摄入会影响“快速动眼睡眠”(在睡眠时,眼球会快速移动,此时大脑神经元活动与清醒时相同,处于浅睡眠阶段),从而导致机体不能得到休息。因此,即使你酒后睡的快,但却可能会睡不好,睡眠质量其实并不高。
4
酒少喝一点,没啥大问题?
喝酒减寿!《柳叶刀》发表的一篇涉及多国结果的研究(样本量近60万人),这项研究的显示每周摄入酒精超过g,全因死亡风险直接一飞冲天。当然,喝得少也不代表没事......
左:男性群体数据,右:女性群体数据
绿色线是每周摄入酒精量大于g的作死组的预期减寿情况,红色线是每周酒精摄入量~g的预期减寿情况,蓝色线是每周酒精摄入量~g的预期减寿情况。
上图这是研究发布的“喝酒减寿”预期情况,纵坐标是预期失去的寿命数,图中可见在喝酒短寿这件事上,男性比女性减得还厉害。越年轻的饮酒者越受影响,40岁的饮酒者每周摄入量超g,预期寿命减少接近5年。“适量喝点”组,每周摄入-g这个区间,预期寿命减少近2年;“少喝点”组,每周摄入量在-g,依然会对预期寿命产生影响。这么两瓶下来,酒精摄入就g了
酒精对人体的伤害,包括心衰、卒中、癌症,再加上酒精对脑细胞的损伤,痴呆也是可能发生的……这都是大病。别再拿“道听途说”给自己喝酒找理由了!
聪明人喝酒,会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其实看到这里,很多人发现所谓“喝酒”的好处,真的不能细究。有数据显示,50%的中国人酒精代谢先天不足,甚至有专家说法:一次严重的醉酒,其对肝脏的伤害犹如得了一次肝炎。总结来说,喝酒弊大于利,能不喝还是别喝了吧!
但是“嗜酒”的人是不会听劝的,但是聪明的人喝酒,会尽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控制好量,少折寿
如果确实想喝酒,要控制好量。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男性每周饮用酒精量不超过克,女性每周不超过克。换算每天的量,男性不要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如果你喝一瓶
/p>
净含量
酒精浓度
酒精摄入量
听装雪花啤酒晶粹8度
ml
≥2.5%vol
8.0g
青岛啤酒经典11度
ml
≥4.3%vol
14.2g
古越龙山绍兴*酒
ml
≥10%vol
50.0g
解百纳干红
ml
12.5%vol
93.8g
扁平装江小白
ml
40%vol
40.0g
洋河海之蓝42度
ml
42%vol
.0g
贵州飞天茅台
ml
53%vol
.0g
市面上常见酒的酒精浓度换算,
自己掂量一下吧~
搭配益生菌,降损伤
经常过量饮酒和醉酒会影响其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而肠道菌群失调时又会反过来影响肝脏功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酗酒造成的脂肪肝等慢性肝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胆汁分泌异常,常会引起“小肠污染综合征”,出现消化不良,营养不足。肝昏迷时常有大肠杆菌(坏细菌)大量增殖,且易移位到空肠,释放出尿素酶,过多分解尿素产生氨,使血氨升高,加重肝昏迷。
在波士医院的动物实验证明,食入益生菌可以减少体内*素及过量酒精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并能减少酒精对于肝脏的损害程度。
在新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俄罗斯北部一所医科大学和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招募了66个患有酒精依赖症的俄罗斯男性,让他们摄入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并接受标准的治疗。
实验前,酗酒者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较之对照组明显要少,经过短短5天连续补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酗酒者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目明显增加。这些增加的益生菌能够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改善酒精导致的肝损伤,改善肝脏酶的活性,维护肝脏健康。这个研究成果发表在0年的《酒精》杂志上。
益生菌能解酒护肝的关键机理在于:
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具有较好的代谢清除乙醛的能力,不会将酒精转变为有*的致癌物乙醛。
补充益生菌能够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生长,使被酒精破坏的肠道菌群尽快恢复平衡,减少有害菌对肠粘膜的攻击。其次,益生菌还能降低肠粘膜促炎性因子的表达,减低肠道炎症。而且相对于“事后补救”,益生菌在喝酒前服用能有效阻隔酒精伤害,提前预防肝脏损伤。
好物推荐??????丹麦原装进口毕芙丹胃肠道益生菌
毕芙丹益生菌,降低酒精损伤的优+选择
每一小袋含有亿活性益生菌,含有三大专业的优质菌株:动物乳双歧杆菌BIFOLAC?12、嗜酸乳杆菌BIFOLAC?5、鼠李糖乳杆菌BIFOLAC?PB01。
每个菌株都有毕芙丹公司专业独立的编号。
采用毕芙丹独有FastMelt速溶粉剂型,可在0.8秒内迅速溶解于舌头,无需喝水。
日常喝酒可以常备毕芙丹胃肠道益生菌,特别适合:
本身已经肠胃损伤,平时酒量不佳,但又想要、需要喝酒的人;应酬喝酒的商务人士,醉酒后遗症比较严重的人。
经常喝酒怎么吃毕芙丹益生菌?
1.日常,建议经常应酬喝酒的人群每天1袋,饭后半小时服用;
2.喝酒前0.5-1小时,吃1条益生菌,促进酒精分解,减少肠道对酒精的吸收,保护肝脏;
3.酒后半小时,吃1条益生菌,可有效预防宿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