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毛串串犬髋关节置换手术 http://www.yybixiuke.com/jmxttz/19485.html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研究小组”出品
编者按
-年末岁首,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性肺炎在武汉暴发,并迅速在全国和境外蔓延,给正值春节假期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始料不及的影响。疫情甫始,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中央媒体和地方各级媒体立即投入对疫情防控的报道,“畅通信息、增强信心、稳定人心”,营造了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与全国人民一起参与和见证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战疫”。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也积极行动,成立了疫情报道研究小组,以求能通过专业视角来研究和总结媒体疫情报道得失,为我国媒体融合发展、为全国人民早日战胜疫情尽微薄的学人之力。
“人大视听”疫情报道研究(十四)
Vlog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应用路径与现实意义
——以央视纪录频道《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例
作者
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Vlog(视频博客)成为一支“轻骑兵”,发挥出了特别的价值。本文以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融媒体系列短视频节目《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例,分析其利用Vlog进行内容生产时所遵循的创作主体多元化、创作时空自由化、传播过程长尾化、传播渠道矩阵化、传播效果渗透化等实践路径,并对Vlog在这场全民战“疫”中发挥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继而结合Vlog发展面临的多重语境进行反思与前瞻,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Vlog;央视;纪录片;媒体融合;新冠肺炎疫情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宅”几乎成为全国大众的标准姿势。但是,居家“隔离”并没有阻断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与互动。不少人通过Vlog等方式分享日常生活、致敬一线防疫人员、为身处疫情区的群众加油鼓劲。不仅如此,专业的新闻媒体机构也通过拍摄Vlog或向社会征集Vlog的方式展开新闻报道和内容创作,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推出融媒体系列短视频节目《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从2月3日起每天滚动播出。该节目将制作团队自主拍摄的镜头画面与社会大众提供的Vlog画面进行剪辑包装,从医护人员、普通市民、防疫志愿者等不同视角呈现武汉疫情的最新动态,讲述出了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所谓Vlog,即视频博客或视频网络日志(VideoBlog),强调用视频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Vlog的创作者常常被称为Vlogger。创作者一般以自己为主角,通过拍摄、剪辑、包装等方式形成具有较强个人风格的视频日志。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中,Vlog凭借自身在创作主体、创作时空、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成为战“疫”场上的一支“轻骑兵”,在这一特殊时期发挥出了特别的价值。本文尝试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案例,探讨Vlog在战“疫”过程中的应用路径与现实意义,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Vlog的发展语境、显著特征和社会功能
(一)从Blog到Vlog:视觉逻辑驱动的发展语境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Vlog是传统日记在当下媒体环境下衍生的一种全新形态。传统日记作为记录私人领域日常生活的文本工具,是大众“以文本的方式”对抗遗忘的一种普遍实践。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书写在纸质媒体之上日记逐渐呈现电子化媒体之上,Web2.0时代出现的Blog(博客)则正式宣告了网络日志的诞生。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大众不再满足于文字表达的单调与局限,以视频表达为主的Vlog应运而生,成为传统日记在当下的进一步延伸。Blog到Vlog的进阶改变了传统日记的形态,更打破了此类私人文本与公共领域的界限,使其成为具有公共传播功能的内容。当下,Vlog正面临着个体需求与公共需求的双重语境,也正是这些因素不断推动Vlog蓬勃壮大,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场。
一方面,以新媒体进行自我表达的个体需求使得Vlog这种操作门槛低且新颖的形式受到追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另据艾媒咨询数据,年中国Vlog用户规模预计达到2.49亿,且有着较高的拍摄和观看Vlog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共事件呼吁着多元视角去及时呈现最新动态,大众也渴望通过汲取多元声音以抵达真相、参与讨论、进行监督,由此,Vlog成为公民新闻的实践新工具,也为新闻媒体机构提供了获取现场素材、呈现新闻内容、丰富报道手段的新方式。
(二)Vlog作为短视频新形态的显著特征
实际上,基于视频形态、碎片化记录大众生活的Vlog,在本质内涵上仍旧属于短视频的范畴。但是,相较于短视频而言,Vlog又有着极为显著的外延特征。
首先,Vlog的个性风格突出,着重于彰显个体气质。第一视角是Vlog的主要叙事语态,创作者在进行拍摄和后期剪辑的过程中遵循自我意志进行内容生产,并且创作者创作Vlog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彰显个人魅力,因此Vlog中常常包裹着创作者浓烈的个人风格。其次,Vlog的内容更为窄化,面向的受众更为垂直。不同于短视频内容的五花八门,个性化突出的Vlog很大程度上聚焦于创作者自身热衷或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吸引的是在同领域有着共同爱好的受众群体。最后,Vlog的准入门槛更低,全民皆可参与其中。在智能设备日益普及、功能日趋完善的当下,创作者利用一部智能手机便可完成Vlog的所有制作步骤,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大众利用智能手机等设备捕捉日常影像的行为,其实就是无意识创作Vlog的过程。
(三)Vlog规模化发展产生的社会功能
Vlog已经进入大众的生活日常之中,并且与之相关的规模化实践已经尤为成熟。不断发展壮大的Vlog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并以其强大的记录和传播能力,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股力量。
第一,意义共建凝聚社会意识。以Vlog为代表的、基于新兴媒体进行的传播实践缝合了创作者和受众的距离,Vlog上传至互联网后,获得受众评论、点赞、转发,乃至带领他们进行类似实践并转变为创作者,最终引发基于某一事件的多轮信息生产,在内容共创中完成意义共建,实现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
第二,多元信源丰富大众视野。大众有着时代记录者、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身份,而Vlog以一种可得性和操作性更高的方式,让大众直接完成身份的自由转换并进行自我表达,传递出多元的个体声音,而这些声音背后具有价值的信息则正向反馈给社会大众,丰富其信息来源和认知视野。
第三,规模发展创造市场价值。作为短视频中一支发展迅速的队伍,Vlog同样对于社会经济有着助推作用。当下,抖音、西瓜视频、Bilibili等平台相继针对Vlog创作者推出扶持计划,这些产出的Vlog也以流量变现的形式为平台带来了收益。随着Vlog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其规模化发展将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
二、Vlog在战“疫”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Vlog凭借其具有的显著特性和社会功能,成为了疫情报道工作的有益补充,《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正是融合利用Vlog直击现场的典型实践之一。在武汉宣布采取积极抗疫措施的十天后,这档以“记录真实的武汉时刻”为出发点的融媒体系列短视频便正式亮相,节目以身处疫情一线的大众所拍摄的Vlog为主,在不同个体视角的带领下从各个侧面呈现出即时即刻正在发生的战“疫”故事,探索出了Vlog与媒体内容融合的成熟路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创作主体多元化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与总台新闻中心、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等传统媒体,以及快手、VUE、二更等短视频平台开展了深度合作。这些专业机构联合向社会发布征集Vlog的号召,也提供了专业的内容素材。响应号召拍摄上传Vlog的大众则由有着各异的社会身份,有一线的医生、护士、*人、志愿者、患者,也有普通的市民、外卖员、清洁工、运输员,还包括滞留在疫区的外国人(如表1所示),呈现出一幅共抗疫情的众生相。专业机构与社会个体共同成为这部作品的创作者,实现了OGC(职业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与UGC(用户生产内容)三种内容生产模式的协同输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既带来了丰富的叙事视角,也实现了叙事的微观化,真实呈现出这场全民战“疫”的真实情况,鼓舞了大众的战“疫”信心。
表1《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前20集主人公身份统计
(二)创作时空自由化
Vlog的拍摄过程并不复杂,这让Vlog创作拥有了巨大的时空自由度,创作者随时随地利用智能手机便能够开始拍摄。时间上的自由度延展了叙事的维度,尤其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Vlog提供了追溯疫情爆发前后武汉市民生活日常的宝贵资料。空间上的自由度则让镜头得以探入大众无法置身的现场——1月23日,武汉市正式“封城”,Vlog成为武汉当地居民记录日常、对外发声的重要途径,及时向外界传递了疫情的最新消息。
(三)传播渠道矩阵化
由传统新闻媒体机构联合新媒体平台共同打造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聚合了多样的传播渠道,形成了有效的传播矩阵。传统电视端口上,央视纪录频道利用改版后全新推出的微9时段进行滚动播出。新媒体端口上,一方面,央视纪录频道依托于总台进行媒体融合的最新成果如央视频等自建新媒体平台,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