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做白内障手术前该如何挑选人工晶体一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m.39.net/pf/a_5197605.html

在没有人工晶体的年代,去除白内障后大多数人需要佩戴一个很厚的眼镜才能看清东西,而且看的范围会缩小,非常地不方便,这是因为眼睛里面少了个“零件”--人工晶体。

这个“零件”的发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英国医生HardoldRidley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现,一些受伤的飞行员眼中有玻璃碎片,这些玻璃碎片很“安静”地呆在眼睛里面,并没有引起眼睛发炎,于是就有了将佩戴在外面的玻璃镜片放到眼睛里面的想法,由此发明了“人工晶体”。这项伟大的发明是眼科医生给众多白内障患者到来光明的利器。

最早的人工晶体材料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一种有机玻璃,其质地硬,不能折叠或卷曲,需要通过5.5~7.0mm的手术切口才能植入眼内,目前只在一些不发达的地方使用。

后来人工晶体材料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丙烯酸酯材料被广泛使用,制造的人工晶体质地较软,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折叠,手术时可将人工晶体折叠后或采用特殊的装置通过1.8~3.0mm手术切口植入。这样,手术的创伤更小,恢复得更快。

目前市面上可获得的人工晶体种类估计超过上百种,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大致的分类。

从材料来讲可分为聚丙基丙烯酸甲酯、亲水性丙烯酸酯、疏水性丙烯酸酯、硅胶、水凝胶等化学材料。从软硬角度分为硬性晶体和软性的折叠晶体,硬晶体由于不能折叠,价格便宜,但手术创伤相对大,国内许多地方都不采用了;折叠晶体由于较软可折叠,手术创伤相对小,价格相对较贵。现在国内用的大多数是可折叠的亲水性丙烯酸酯和疏水性丙烯酸酯的人工晶体。

从像差角度可分为球面晶体和非球面晶体,后者更接近自然人眼晶状体,可减少术后像差,提高成像清晰度和图像质量,价格相对较贵。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适合非球面人工晶体。因为不同厂家生产的非球面人工晶体是根据不同人群的平均值进行设计的,如果患者角膜的球面相差不接近特定人群的平均值,甚至符号相反,使用非球面晶体不但起不到改善图像质量的作用,反而会增加球面像差,导致视觉质量下降。

从焦点角度可分为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能矫正散光的人工晶体、双焦点人工晶状体、三焦点人工晶体、景深延长型人工晶体等,前两者因为只形成单一焦点,因此只能看远或者看近,价格相对便宜(矫正散光型人工晶体价格略贵),后三者则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看不同距离的需求,特别是新近推出的景深延长型人工晶体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多数场景下的需求,但价格相对贵。

根据人工晶体支撑部位的设计不同又分为一片式和三片式两大类。目前以一片式人工晶体居多,而一片式人工晶体支撑部位的设计每个生产厂家的产品都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设计理念。

特殊类型包括蓝光滤过型人工晶体(*晶体)、肝素表面修饰的人工晶体、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等。蓝光滤过晶体可以减少紫外线及近紫外光线进入眼内,从而保护视网膜;肝素修饰的人工晶体可以减少术后炎症反应;有晶体眼人工晶体可以用来治疗年轻患者的超高度近视,同时不摘除自身的晶状体。

另外,根据安装部位及方式的不同,人工晶体还分为:前房型人工晶体、后房型人工晶体、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悬吊型人工晶体等。

对于一枚特定的人工晶体,它可能是以上各个类型的组合,如三片式、蓝光滤过型、非球面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体,或一片式、非蓝光滤过型、非球面景深延长型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体等等。

种类越多,越说明不完美。确实,每种人工晶体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其适用的条件,都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新的人工晶体在不断推出。而每个人的眼部情况又千差万别。面对众多的选择,该如何挑选一枚当前相对合适的人工晶体呢?(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