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照片
10月27日,医院协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家论坛在北京举行。在本次会议上,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牵头首次组织血液病学专家、重症医学专家、院内感染专家、微生物学专家、呼吸病学专家等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完成的《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并由《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主笔专家、医院朱利平教授对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
专家共识发布
朱利平教授首先谈到,国外最新研究显示,对于念珠菌血症,遵循指南进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而不遵循指南进行治疗则患者病死率较高。当前,虽然国际上已有念珠菌病诊治指南,但中国尚未有念珠菌病相关指南发布。本专家共识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贵强教授的倡议与召集下,得到了感染、血液、重症、呼吸等多个学科专家的支持,从年11月25日开展第一次讨论,到年4月20日召开第一次定稿会,年8月3日召开第二次定稿会,均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讨论。
专家共识的内容构成
朱利平教授介绍,在专家共识编写过程中,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以专科为重点的方式征求意见,并以文稿形式再征求意见。共识的编写参考国内外指南,采用国际通识,结合国内外数据,充分体现中国数据,并更新一些新技术。在学科方面,尽量纳入更多学科,例如眼科、病理科和影像学科等;在讨论主题方面,对于国际上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例如肺部念珠菌病是否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提供中国专家的经验;在概念方面,对于是否需要开展早期经验性治疗以及相关的治疗策略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关于一些国内尚未引进的新药和新技术,专家共识也进行了简要描述。
朱利平教授指出,专家共识以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念珠菌病指南为蓝本,结合中国数据和临床实践,力求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成人念珠菌病系统性、全面性的认识。专家共识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内容组成。总论包括前言(定义、病原学、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等)、念珠菌病的诊断(病原诊断、临床诊断)和治疗(治疗原则、治疗策略),各论针对不同念珠菌病分别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介绍。
具体而言,总论中的临床诊断包括诊断的策略与方法,;治疗原则包括何时、如何治疗。强调在治疗策略方面,应根据分级诊断采取分级治疗策略,包括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诊断驱动治疗(或抢先治疗)以及目标治疗等。
各论部分,分别针对念珠菌血症、播散性念珠菌病、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念珠菌眼内炎、念珠菌心内膜炎、支气管肺念珠菌病、腹腔念珠菌病、骨关节念珠菌病等不同念珠菌病进行介绍,专家组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专家共识的特色朱利平教授谈到,本专家共识有以下几个特色:①纳入中国开展的一些大样本量的流行病学数据;②纳入新发现的念珠菌例如耳念珠菌相关内容;③纳入念珠菌耐药以及药敏试验相关中国研究数据;④纳入最低抑菌浓度(MIC)相关内容。对于国际争议问题提供中国专家推荐意见
朱利平教授特别提到,对于一些国际上存在争议的问题,本专家共识基于多学科专家讨论,提供了中国专家推荐意见。
例如,对于念珠菌血培养阳性患者,如何明确其是否为持续血流感染,目前各国指南意见不一,国际学界也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本专家共识指出,对于念珠菌血培养阳性患者,每周至少进行2次血培养,如果2次以上检出阳性,则考虑存在持续血流感染,进而需要考虑是否存在播散、耐药以及治疗方案错误可能。
对于粒缺/非粒缺患者问题,与IDSA等指南不同的是,本专家共识并未分别针对粒缺/非粒缺人群单独给出治疗方案,而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治疗,药敏试验明确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药物,药敏试验不明确的,采取经验性治疗。
关于何时启动降阶梯治疗,各国指南给出的推荐意见存在差异,本专家共识建议,对于病情稳定,血培养转阴5~7天的患者可以启动降阶梯治疗。
关于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这一概念,尽管各国指南很少提及,但临床上存在这一现象,且相对于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而言,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起病急、容易被忽略、预后极差,专家组认为有必要在专家共识中加入这一概念。
关于呼吸道念珠菌病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专家组广泛讨论,专家组认为,呼吸道念珠菌病存在,肺炎罕见,但气管支气管炎并不少见。
总体而言,《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发布,将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更适宜中国临床实践的指导意见。
(本文由李妍整理,王贵强教授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