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内障手术已经从防盲性手术时代进入到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患者对视觉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角膜散光是临床常见的影响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即使低度角膜散光也会对患者的视力预后、满意度造成较大的影响。
对于低度角膜散光大家颇有疑问:其是否常见?有何危害?如何矫正?这是临床上亟待深入认知并解决的难题。医院白内障专家李立刚主任将从低度角膜散光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出发,深入探索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低度角膜散光的重要意义。
李立刚主任介绍,散光指的是不同子午线上的眼球屈光力不一致,平行光通过眼屈光系统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为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的一种屈光状态。散光的发生一般来自于角膜散光、晶状体散光,而在行白内障手术时,晶状体源性散光被去除,角膜散光是引起白内障手术后视功能恢复不佳的原因之一。
李立刚主任对此进行了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在临床上普遍存在,其中低度角膜散光(<度的角膜散光)的占比更是不容小觑。通过国内外流行病学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白内障人群中,低度角膜散光是普遍存在的,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低度角膜散光的学术观点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患者不仅期望通过手术改善视力,更迫切期待术后能够免去戴镜的不便。术后残余的散光是影响视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散光度数小于1D,仍然需要配戴眼镜或角膜接触镜进行矫正。由此可见,角膜散光,即便是低度角膜散光也会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和脱镜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专家小结:因此在行白内障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同时矫正角膜散光,是提升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有效举措。
限时开放小爱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