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年龄相关性眼病、代谢相关性眼病、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变凸显,成为我国当前主要的致盲眼病。目前,手术治疗白内障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但白内障手术是有创治疗方法。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加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预防以及延缓早中期白内障的进展速度也提出了挑战。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包括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氧化应激及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这些发病机制为白内障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治疗靶点。虽然迄今为止尚无经过证实有效的白内障治疗药物,但在眼科工作者与药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白内障药物研究仍取得了巨大进步。研发白内障治疗药物对于白内障患者选择无创治疗方式、避免手术的创伤及并发症、扩大白内障早期治疗的机会以及降低医疗成本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面对挑战,继续努力,重视白内障防治药物的研发,从而进一步降低白内障的致盲率。
白内障/治疗;药物研发;致盲率
DOI:10./cma.j.cn--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医疗水平的提升,我国白内障的手术率已经得到明显提高。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快速到来以及对各种疾病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病人数不断上升,尤其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同时医疗资源仍存在配置不均匀的问题。因此,加强白内障的防治研究、改善白内障患者的治疗途径、延缓白内障的进展是眼科药物研究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
白内障的致病风险因素
白内障是由老化、遗传、外伤及中*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晶状体蛋白变性而发生晶状体混浊的病理过程,造成患眼视物模糊。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合并其他眼病及长期日光照射是白内障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目前白内障的防治策略
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年龄相关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与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普遍认为,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方法仍然是手术疗法,以降低严重白内障患者盲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对于老年人群和早、中期白内障患者,如何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或者如何逆转晶状体的混浊状态是白内障治疗药物研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已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发现羊毛甾醇、25-羟基胆固醇、迷迭香酸类药物的局部应用可增加晶状体聚集蛋白的溶解度,从而使晶状体恢复透明,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迷迭香酸类提取物鼠尾草酸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但这些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眼部穿透性以及人体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白内障的形成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晶状体发生混浊的过程。迄今为止尚无经过证实有效的药物能治疗白内障,但是一些干预措施对减缓白内障的形成进程可能有效,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和一些药物的应用。研究表明,某些干预措施,如采用富含水果和蔬菜的健康饮食以及戒烟可能有利于晶状体的正常代谢,从而降低晶状体的老化和混浊的风险。关于补充维生素是否可以减缓白内障发生或进展的研究结论仍有较多争议,研究的证据强度参差不齐,尚无支持采用维生素预防白内障的明确建议。一些研究认为女性绝经后服用雌激素(超过10年)可以减少核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但其长期应用对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尚不能明确,所以并不建议使用雌激素来预防白内障。紫外线照射也被认为是白内障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佩戴太阳镜可以保护晶状体免受紫外线对晶状体蛋白的损伤,特别是对于暴露于具有高反射光介质环境(例如水、雪、高沙漠地面)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