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验配RGP屈光度的确定 [复制链接]

1#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家属对RGP镜的认知越来越明确,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使用RGP镜的患儿越来越多,在服务于这类患儿的同时,我总结了如何给这类患儿尽量准确的确定RGP的屈光度的一些经验,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为什么每个验光师验出来的数据相差很大,该相信谁?

很多家长为了追求一个准确的验光数据,带着孩子东奔西走到处验光,到最后仍旧找不到一个所谓的准确数据,白白浪费了孩子宝贵视觉发育的关键时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的确这类患儿的验光数据可能会差别很大,甚至能差别三五百度,也怪不得家属会四处验光,那这类患儿的验光数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又该怎样避免?

原因1

这类患儿一般不会配合我们验光,所以绝大多数患儿的检影验光是在睡眠状态下进行的。

检影的时候我们希望检出的屈光度是患者*斑中心凹的屈光状态。但给这类患儿检影不易做到,因为我们在检影时要想看到中心凹的反射光,必须是检影投射光束与患眼视轴重合。也就是令患者正视远方,但是睡眠中的患儿难以达到这一点,因此检影验光总有一定的偏差。

解决方案的原理很简单,为了能尽量让检影投射光束与患眼视轴重合,一般需要有人辅助通过轻轻晃动孩子头部的方法让眼位尽量保持正位,然后根据正位时候的影动来判断。这需要我们验光的时候耐心的轻柔的晃动头部,尽最大努力让患儿眼位处于正位。

原因2

检影时镜片后顶点要和患儿角膜的前顶点之间的距离尽量保持12mm或者一个固定的距离。

我们通过以下数据分析一下,拿着镜片的手如果活动1mm屈光度,会有多大的变化?

假设验光师手里拿的镜片是+20.00DS,这时镜片的后顶点和患儿角膜前顶点之间的距离如果是12mm,根据顶点距离换算公式K=Fs/(1-dFs)得出接触镜的屈光力是+26.25DS。

如果镜片的后顶点和患儿角膜前顶点之间的距离如果是11mm,根据公式得出的接触镜的屈光力是+25.50DS。

如果镜片的后顶点和患儿角膜前顶点之间的距离如果是13mm,根据公式得出的接触镜的屈光力是+27.00DS。

由此我们看出验光师的手稍微一动没有保持咱们默认的12mm的镜眼距的情况下屈光度就会改变大概0.75DS。那么怎么避免呢?

01

固定镜眼距。我们给患儿戴着一个小框架眼镜,在框架眼镜的基础上进行验光,这样镜眼距会相对稳定。

02

减少镜眼距的干扰。可以给患儿戴一个屈光度和他的眼睛屈光度比较接近的RGP试戴片来验光,一般临床上用先白专用的试戴片MeniconZ+25.00DS比较多,如果戴着这个度数的RGP验光出来的结果在-4.00DS和+4.00DS之间,无需考虑镜眼距,即可直接得到RGP镜的屈光度,如果需要验配框架眼镜的处方,再根据公式换算过来即可。

03

由于手术后前房炎症反应,术后瞳孔不同程度的粘连,有时由于瞳孔不能散大难以观察到影动,为检影验光增加了困难。所以需要验光师注意体会与分析,细心揣摩,准确寻找中和点。

我们分析出这类患儿验光结果有误差的原因,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之后就是尽力做到精确。

检影的数据尽力做到了精确,RGP的屈光度该如何确定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类患儿所在的年龄段对应的行为特点:

表1儿童月龄与行为特点

根据患儿日常的行为特点,我们发现3岁以内的宝宝们视近为主,并且月龄越小,一天时间内视近的占比越多。对于患儿日常生活中看远看近的时间到底是怎么分配的,温州医医院的毛欣杰老师对此做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是这些孩子大多数时间内的视觉任务是看近的,大部分的距离是30—35cm,也有比30cm更近的。所以毛老师的研究更加证实了3岁内的患儿视近为主。

因为这类患儿基本没有调节能力,我们必须保证患儿眼前某一个常用距离要清晰以促进视觉的发育,也就是说为了更好的让这类患儿看清近处物体,我们要坚持屈光度“宁高勿低”的原则,确保患儿眼前的某一个距离是相对清晰的,所以我们要给一个近用附加度?视近附加度即为看近距离的倒数,那么看近距离具体是多少呢?目前我们只能粗略的根据患儿的行为特点给出一个大概数字(见表2)。

表2儿童月龄与近用附加度

我们通过患儿的行为特点总结出了大概的近用附加度,那么如果给这类患儿验配RGP镜,RGP镜的屈光度处方到底该怎么确定呢,我们列举几个案例:

患儿1

4个月,睡眠状态下检影验光得到的远用屈光度双眼均是+20.00DS,顶点距换算后是+26.25DS,超过了RGP最大生产范围+25.00DS,所以RGP镜的屈光度可以直接给+25.00DS,等患儿取镜或者第一次复查的时候戴着+25.00DS的RGP镜追加,此患儿第一次复查时家属反馈患儿戴镜适应,家属也肯定能持续给孩子摘戴操作,经检查患儿眼前节健康,戴+25.00DS实际追加的结果是+2.00DS,理论上应该追加+1.25DS,但和+2.00DS悬殊不算大,这时候选择度数较高的,再根据表一近用附加度应该给+4.00,所以此患儿需要外加一个+6.00的小框架眼镜。

可能有时候家属不接受,因为配戴RGP镜的目的就是不想让宝宝戴框架眼镜,现在反而是RGP和框架眼镜同时配戴,这时候我们要和家属做好沟通,外加的这个小框架眼镜因为度数并不高,患儿鼻梁和耳朵的负重不会太大,镜片的成像质量也不会太差,等患儿的屈光度慢慢降下来时,RGP的屈光度足够满足的时候,框架眼镜就不需要了。

01患儿2

8个月,睡眠状态下检影验光得到的远用屈光度双眼均是+18.50DS,戴着+25.00DS的RGP试戴片追加的度数是平光,这时候我们该如何给RGP度数呢?

+18.50DS顶点距换算后是+23.75DS,假设+18.50DS比较准确那么+25.00DS追加的结果应该是-1.25DS,而现在追加的是平光,这时候两个数据我们选择屈光度比较高的。也就是RGP镜的远用屈光度给+25.00DS,但是因这类患儿没有调节能力,而目前月龄是8个月,所以应该再加上+3.00DS的近用附加,这时候最好是给+28.00DS,但是RGP镜目前最高生产范围是+25.00DS,所以我们只能给+25.00DS,然后外加一个+3.00DS的小框架眼镜。

02患儿3

22个月,右眼先白术后,左眼正常,睡眠下检影验光得到的右眼远用屈光度是+17.50DS/-1.50DC×,球柱联合顶点距换算后+21.00DS,患儿22个月,近用附加给+2.00DS,RGP镜的屈光度给+23.00DS。

三个月后患儿就25个月了,如果检影验光的屈光度没有变化的话,不需要因为近用附加要改变而更换RGP镜。遵循“宁高勿低”的原则,等屈光度下降的时候再更换RGP镜。

03患儿4

3岁8个月,上幼儿园,清醒检影验光双眼均为+16.00DS,顶点距换算+19.75DS。双眼RGP镜的屈光度定为+19.75DS,患儿看绘本画画等近距离作业的时候使用+3.00DS的小框架眼镜。

04小结

1.  验光数据因文中提到的干扰因素很多,验光师都会尽力出一个精确的数据,切勿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数据耽误孩子配镜的时间。

2.  对于首次验配RGP镜的患儿来说,如果根据检影数据顶点距换算后的结果加上近用附加度得出的结果超过+25.00DS,我们没有必要去追加,RGP镜的屈光度肯定给最高的+25.00DS,如果得出的结果低于+25.00DS,患儿配合的情况下尽量去追加,最后得到的两个数据悬殊不大的情况下遵循宁高勿低的原则选择度数较高的。

3.  有残余度数需要小框架辅助的情况下,我们要和家属沟通好,尽量不要欠矫。

思考讨论

1.  如果我们能把患儿视近距离准确的测量出来,这个近用附加度就会精确,有待于我们研究。

2.  临床上我们发现这类患儿虽然没有晶体,但可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残余的调节能力,如果我们能把这个调节能力测量出来对于我们精确的给患儿屈光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本文是在忽略残余的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总结的。

3.  准确的测量出患儿的眼轴也可以为确定屈光度做参考。

1.樊寻梅主编,儿科学.

2.毛欣杰原创,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怎样配眼镜才合理.

3.Harley’sPediatricOphthalmologyLeonardB.NelsonScottE.Olitsky

作者

李文芳

大连板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隐形眼镜事业部华北大区产品技术经理

END

编辑审核

隐形眼镜事业部市场部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