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直接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也被确认为新冠肺炎传播的第三种方式。
什么是气溶胶?究竟要怎样防范?在家开空气净化器会有用吗?东方网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相关专家。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导致感染。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徐首红教授表示,气溶胶不是气体,而是一些微小颗粒或液滴,当其尺寸在几个纳米到几十微米范围内,就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形成气溶胶。气溶胶虽然可以在相当时间内稳定存在,但是属于亚稳状态。
“以气体为媒介的小颗粒在空气中的悬浮状态,比如说炒菜的油烟,就是一种气溶胶。”徐首红教授介绍,大众很熟悉的雾霾,所谓PM2.5就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也是气溶胶的一种。
△炒菜的油烟也是一种气溶胶
“新冠病*的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中的病*通过吸附在空气中的这些微小颗粒上而悬浮在空气中,通过微小颗粒的布朗运动发生的病*传播。”徐首红教授说,“至于这种病*传播的危害程度,除了取决于空气的流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病*在空气中保持活性的时间长短。”徐首红教授表示,距离越远被传染到的可能性越小。建议大家一定要戴好口罩,与人说话保持一定距离,室内的话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那么在家里使用空气净化器对防范新冠病*有没有帮助?徐首红教授表示,当病*附着在微小颗粒上时是有效果的,当病*单独存在就不行。“因为病*单独存在时太小了,多数滤膜过滤不了。”但徐首红教授也指出,病*单独在空气中“飘着”的可能性不大,多数是和飞沫在一起。
此外,还有多位专家也就气溶胶传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称,气溶胶大多数情况下是近距离传播,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气溶胶都是有传播源头的,而一旦距离远了,气溶胶浓度是呈现指数级下降,通过敏感的监测可以测出,但是否能够达到感染的病*载量,目前的案例非常少。
四川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撰文表示,由于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随风飘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而对于非医护人员而言,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同样,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病*量能致病的可能性不高。
专家认为,气溶胶传播是封闭空间中病*传播最令人担忧的载体之一,尤其是室内更是如此。但是在室外开阔空间,气溶胶浓度会根据与来源的距离长短而呈现指数级下降。只要做到室内戴好口罩、室外不聚集,大气对气溶胶的稀释倍数已经足够大了,因此,完全不用担心。病*不会“骑”着气溶胶从窗外飞到你的家中。
当然,不论是防范何种病*传播方式,居家防疫都应该做到以下七点:
一是取消一切社会活动聚集,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推迟访沪计划。二是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三是要做好日常家庭消*,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乙醇或含氯消*液擦拭消*。四是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五是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提倡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六是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来返沪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七是要密切